English

华康:明天会更好

本报实习生 郭晶莹
1998-09-08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1997年,北京市首家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华康学校正式成立, 7月正式面向社会招生。然而,前来报名的学生只有 5个。经过一年的风风雨雨,今年学校首批报名人数就达220人。从去年的5人到今年的 220人,华康校长费安新表示——

1997年6月4日,北京市首家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华康学校正式成立,并于当年7月开始招生。这是北京市唯一一家经市教委批准开办的专门招收外地来京人员子女的民办公助寄宿学校。该学校位于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的丰台区,是市政协、市政府、市人大为了解决外地来京人员子女上学问题,北京市教委委托丰台区教委公助所办的一所学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个月内学校只招收到5人,其中初中2人,小学3人,本着“只要有一个孩子报名,我们都要开学”的初衷,在万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坚持了下来。一直到开业典礼时,学校共收到学生36人。一年来,学生有进有退,人数大约在50人左右。

据了解,当初因为批示下来较晚,学校的招生工作拖到6月底7月初,而民办学校、私立学校的最佳招生时间是4——5月份。公办小学统一招生时间为6月12日,家长们拿不准华康学校是否能办成,就到公办小学报名。另外,由于1997年招生人数比往年少,公办小学难以招满,剩余名额就用来招外来人口子女,吸引了希望子女和北京人享受同等教育条件的家长。同时,教学环境的不完备也是当时生源不足的原因。

一年来,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努力下,再加上学生家长的宣传,到今年9月初,该校学生猛增至220人,而且继续有报名者。由于教室紧张,学校不得不停止招生。到目前为止,该校年龄最大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平均16—17岁,最小的是学前班的学生,平均4岁。生源的99%是外地人,父母多为全国各地来京经商或打工者,口音混杂,生活无规律是他们的特点。老师们从正音开始,直到两个月后,基本会讲普通话,学生也养成了按时起居、就餐的好习惯。同时,学校一个月一次检查身体,学生们从开始的又脏又黑开始变得有模有样。学校在完成教学的基础上,还给学生增加了英语和计算机课。为了增加学生的体质,学校还开了武术这门课。用该校张乃积校长的话说,就是“虽然起步难,但步入正轨后就容易见成绩。”

据不完全统计,外地来京人员子女共10万人,住在丰台区的就有2000多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仅华康学校的7间教室是绝对容纳不下的。因此,校区的扩建成了问题所在。华康学校是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学校,学校的校舍是由市教委所找,其他一切设施都由民办投资方阳光红商贸公司的一个老板投资建设,学校从去年开办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费安新校长表示,华康的明天会更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